策略界定的不清晰,机构设置的不健全,信息公布的不透明,导致对冲基金的基金在选择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时,缺乏可比性和资产配置的选择性
翻开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发行日历,一个新名词“信托的信托(TOT)”开始越来越多地映入眼帘,对于很多人来说,TOT 是个陌生词汇,而对冲基金的基金(FOHF)则为更多人所熟知。在中国内地,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大多通过信托方式发行,因此中国内地对冲基金的基金带着极浓重的中国味,TOT 则是其在中国本土化应势而生的新名词,从其本质来说,是投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中国各大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频频发行TOT 产品是否预示着中国“对冲基金的基金”的发展条件已然迎来了春天?笔者认为,发展是必然趋势,道路依然曲折漫长。
在国外成熟的对冲基金市场上,对冲基金的基金的高地位毋庸置疑。就全球而言,至2010年,对冲基金的基金所占资金在整个对冲基金行业的比重已升至45%,并且还将不断提升(图1)。在中国,对冲基金的基金发展风声水起之势渐浓,原因如下。
对冲基金行业本身的策略配置结构决定了对冲基金的基金在中国的兴起是水到渠成的事实,FOF 占比逐年增长,这一趋势同样符合中国对冲基金发展的规律。自首只对冲基金的基金——光大银行阳光私募基金宝发行以来,至2009 年,已陆续有15 只以上对冲基金的基金成立,标志着中国对冲基金的基金开始走上了发展的道路。
机构投资者对对冲基金的基金的需求日益旺盛,促使对冲基金的基金加速发展。在对冲基金资金来源中,机构投资者的比重由2005 年的33%增加2008 年的43%)(图2),而多数机构投资者相较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对风险的控制更为严格,尤其是风险严格限制的退休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资产配置中更热衷于选择风险更低的对冲基金的基金。
罗素(Russell)2010 的最新全球另类资产问卷调查表示,未来两到三年,机构投资者对另类投资的资产配置将从现在的14%增加到19%。机构投资者一方面是对冲基金的基金的发起人,同时也是对冲基金的基金的投资者。未来几年,无论是机构投资者的需求,还是资金充沛度,都将大大促进FOHF的发展。
作为机构投资者中比例最大的退休基金,当前在中国内地,政策上还不允许其投资对冲基金,但我们可以看到政策正逐步放宽,当前社会保障基金已经允许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允许投资私募证券基金也是可观之势。
在中国内地,当前成立的对冲基金的基金,投资者多为高净值个人,大多数信托公司、银行和证券公司是以投资顾问角色存在。中国高净值个人投资者近年来迅猛增长,为对冲基金的基金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招商银行和贝恩国际公司2008联合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土已达3000万,拥有的可投资额达到了9万亿元。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一夜暴富并非神话,一朝散尽时有上演。随着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这些高净值人土为防止钱财流失,理财意识逐步增强,如何增值保值将会成为其考虑的重点和关键。追求绝对收益的对冲基金必将成为其资产配置的选择。一方面,对冲基金本身进入门槛较高,要实现风险配置不容易;另一方面,高净值个人投资者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对市场上的基金产品做全面的调研筛选。而对冲基金的基金具备专业的筛选能力、合理的资产配置以及严格的风险控制,充分满足了这些人的需求。
这里,我们看到了对冲基金的基金强劲的发展潜力正蓄势待发,然而,无壤之苗难以成器,无肥之树必定贫瘠,对冲基金行业处处壁垒,没有寸步难行,却也举步维艰。监管部门缺席,服务商的不严谨不科学,导致对冲基金的基金在基金选择、资产配置、风险管理方面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2003年,中国内地有了第一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私募基金的阳光化发展道路一直停滞不前,直到2007年该行业才有了快速的成长。基于发展历史短、投资经验不足等原因,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一直存在着各种问题,很多不正常现象导致对冲基金的基金在中国的发展困难重重。
对冲基金的基金要求通过严格的筛选机制对基金进行选择,这不仅仅要求把苹果和苹果放一起比较,同时专业的投资绩效评估和归因分析还要求:被分析的对象具有相同的起止时间点、等长的时间区间。据金思维对2010年9月到11月份间公布净值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当前的净值公布频率极其混乱(图3),这使得各基金间的可比性大大降低,基金筛选面临极大困难。
中国的私募行业面临着爆炸式的发展,短短几年时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在中国内地已发行了上千只产品,然而机构设置的不健全,使得对冲基金的基金并没有太大选择的空间。
当前的现状显示,拥有十人左右的研究团队已经是较大型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人员短缺导致普遍出现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甚至在一些团队中,交易员和研究员相互兼职,风控机构形同虚设,即使是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也难于明确告知具体的风控管理结构和流程,更别说员工是否明确知道自己在实施运营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对冲基金的基金在筛选基金时,必然要做专业的尽职调查,这样条件下设立的投资顾问公司必然不能通过审核。
对冲基金的基金作为基金的投资组合产品,本身是为了满足不同投资者对风险收益的差异化需求,依据面向对象的迥异专注于不同交易策略的对冲基金。遗憾的是,国内多数的私募基金未能清晰界定、披露其投资策略,不利于对冲基金的基金进行产品的配置。到目前为止,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劵还没有正式对信托产品开放绿灯,这也使得中国私募基金目前交易策略上还很单一,对冲基金的基金在策略配置上显然还没有成熟的选择空间。
策略界定的不清晰,机构设置的不健全,信息公布的不透明,导致对冲基金的基金在选择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时,缺乏可比性和资产配置的选择性,严重制约了其健康快速的发展,任何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是行业监管机构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对冲基金作为特殊的投资产品,政府的监管却往往在金融危机之后,其发展,更多依赖于行业的自制机构。
中国内地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由于发展历史较短,目前只是依赖于信托法的一些监管。可以说长期以来处在无监管之下,也并未形成行业协会等自制机构,这也是导致当前行业发展混乱的重要原因。没有适当的监管,意味着信息公布、基金运作都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对冲基金的基金在选择基金时将不能合理考虑法律规范,为投资者配置更适合的投资组合。
2008年的经济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加强了对对冲基金行业的监管,但对冲基金行业隐蔽性的特点不可能由一次金融危机而彻底改变。信息的透明度只是相对提高,投资品种本身面向的特殊群体,公募基金的监管机制与之不适应,信息不对称在这个行业中还会长久存在,因此,对冲基金的基金的发展,一个专业全面的信息发布接收平台极其重要。
我们可以看到,当前陆续有一些机构开始针对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提供数据、评级结果、研究报告等产品,试图建立一个信息交易平台,然而一些不科学、不严谨的分析方法却让人为基金服务市场的发展担忧,对待投资者往往杀鸡取卵,只能自食其果。
中国政策上的一些特殊情况,使得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产品的发行有区别于国外。一方面,中国国内的信托法中,对单份信托产品有最高人数限制;另一方面,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在发行时有不同销售渠道的需求,私募基金往往就同一交易策略在不同的托管行发行多只产品。把苹果和苹果放一起比较,这是大家熟知的道理,那么对同策略的产品进行规整就成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筛选的前提条件。然而,市场上现在为大家所知的私募基金评级大多是针对单只产品的比较分析,这样的比较与实际情况的迥异往往为大家忽略。
单只产品的风险收益能力代表不了该管理人对于特定投资策略的驾驭能力(表4)。这样的服务提供,使得对冲基金的基金在选择基金时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充分发挥其分析研究能力上,却需要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对数据的处理和调整,不能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必然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率。
一言以蔽之,市场形势、投资需求、政策导向决定了对冲基金的基金在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但如何使其健康、有序的发展亟待各方共同解决。纳入合法轨道是基础,私募基金严格自律是关键,第三方合作是渠道。监管部门的正确导向,基金行业的自检自律,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专业协作才能带来对冲基金的基金发展的春天。